找到相关内容33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景德传灯录(普慧藏本)卷二

    祖婆舍斯多。  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。  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。   ○卷二·迦那提婆 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者。南天竺国人也。姓毗舍罗。初求福业,兼乐辩论。后谒龙树大士。将及门,龙树知是智人。先遣侍者,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3268757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示非真令行理观。据此修舍实是知机。若彼下愚未闻真道。即为化说色声非真。心路苍茫莫知投寄。福业不行道心无涉。遂即双废长处罪流。由此方便引令出有。故示西方极乐世界。令心翘注不得转移。但此下愚贪滞难拔。纵...障恼。随善根力自在往生一切佛前。故智度论云。有人修少福业。闻有乐处常愿往生。及至命终各生其中。又庄严佛国事大。独行功德不能成就。要须愿力。如牛虽力挽车。要须御者能有所至。净佛国土由愿引成。以愿力故福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五辑

    ,且以迅猛极力挣脱传统的束縳;其次,传统乃紧抱著教条为护身符不放,一面又象征性的略作改革,以图继续享用祖德留下的现成福业。于是,教派争竞,山头林立,各种传教的方式亦应时而生。有的以聚众擅长,寺院道场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770231.html
  • 李孝本:南北朝之佛教资料篇(1)

      者无行之僧尼,然而分之至难。虽金铜土木之糜费滋深,必  福业之所寄,复难顿绝,臣比思为斟酌,未能决之」。时羊  玄保云:「论秦楚之强兵,当尽孙吴吞并之计,非取之佛教  」。帝云:「以此非战国之具,...表微  言以赞扬正道」。宝亮以为福德之所招感,供施累积而不蓄  ,皆经营福业,入灭后,房无留财,梁天监八年, (五○九  ) 十月四日于灵味寺入寂,年六十六岁。宝亮是亘及齐、梁  二代之最善于「涅盘经」...

    李孝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270892.html
  • 学佛旨趣(下)

    分配,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?    (二)本文中一直强调“布施”功德。布施会有福业,悭吝会有贫穷,假使一个人不知道“布施”的因果,所以没有勤行布施,也因此而遭受到穷困的果报,这样是不是不公平呢?    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774740.html
  •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

    斯为是大痴,若生人作罪,全成极憃儿。生中依善友,及发于正愿,先身为福业,四大轮全获。佛言近善友,全梵行是亲,善士依佛故,众多证圆寂。邪见生鬼畜,泥黎法不闻,边地蔑戾车,生便痴哑性,或生长寿天,除八无暇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3377137.html
  • 白话—印顺导师之成佛之道

    为了能修持佛法(因为依人身入佛道易),应当求生于人道。或者我们虽修天人乘之法门,但不是为了生天享福,故而即使我们众生修行布施、持戒、修定之生人天的三福业,但目的不是为了生人生天,而最终目的是为了趣入...

    宏正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1679378.html
  • 慧远大师伦理思想略论

    远在与桓玄的信中首先对“佛教凌迟秽杂”的现象表示愤慨与担忧,继而他强调了戒律之于佛教的重要性:“经教所开凡有三科:一者禅思入微,二者讽味遗典,三者兴建福业。三科诚异,皆以律行为本。”???所以,他对...

    张有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25681222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,就不应随定慧实践者的心智巧转变而转变,既随他的转变而转变,就证明没有离心独立的客观存在体。   4、从业力上说明识变。《二十颂》言,江河中的流水,在具福业的天人看来,是广大无垠的碧琉璃;在造罪业的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

    靡费钱财,也多有限制,认为“兴建福业,造立图寺,高敞显博,亦足以辉隆至教矣”。饬令,若“无知之徒,各相高尚,贫富相竟,费竭财产”。“自今一...

    周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1982101.html